創辦人及導師團隊

創辦人

周思中

生活館農夫。在八鄉種植時令蔬菜和水稻轉眼已十年。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哲學博士畢業,研究興趣為本地及全球農業。

“ 小女於2017年9月28日出生,那時我剛進入論文衝刺的最後一年。結果,她出生的頭一年,成了我埋首案頭時的親密伴侶。無論清晨、日間、黃昏、深夜,但凡媽媽需要休息或外出,她就陪我寫論文,有時哭著,有時睡著、有時張開小眼凝望著我不懂的空氣。  

爸爸很想你知道,我沒胡亂草率期望你長大後也會模仿我和你媽一股腦投入務農和相關的工作,我們只想經營一個你能夠豪邁而謙虛地成長和享受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靠近所有科學家加起來都未能完全了解的微生物世界,可以每天吃最可口而自豪的本地菜,更可以置身於日曬雨淋、秋風夕照的自然規律。那裡會是你的好朋友,也是最好玩的學堂。爸爸有時會想,做人當然要發夢,而有甚麼好得過發夢的不只我一個,KidsClub的原祖生活館就是爸媽和拍檔們一個同發了許多年的夢。同伴是成長各個階段的重要元素,希望KidsClub可以成為你認識你同伴的地方,在泥土的環抱中,一同成為開心、強健而負責任的人,在KidsClub找到和享受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 ”

李俊妮

畢業於倫敦Middlesex University ,Aesthetic and Art Theory碩士課程,從事攝影教學超過10年。生活館有機農場、生活KidsClub創辦人之一。 

“ 育有一女。自女兒出生後,覺得做媽媽就像入讀幼稚園一樣,得重頭學習。這年多以來,生活有苦有甜,最大的學習,是當孩子哭鬧時、生病時、辛苦時,要記著,孩子每時每刻都不一樣,只要專心和她在一起,每刻都是學習,都可以改變,這是作為媽媽最能鼓勵自己的地方。 

我盼望KidsClub能提供一個適合,而且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能在這裡,透過身體勞動,找到釋放潛能、情緒的管道。創造一個需要和別人合作的環境,讓孩子明白需要和其他人活在一起,和大自然共生,讓他們對人、事、物、土地都能充滿欣賞和尊重的心情。 ” 

洪曉嫻

生活KIDSCLUB聯合創辦人之一。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大學時期曾參與中大學生報。曾任編輯、電視及電台節目主持,出版個人詩集《浮蕊盪蔻》。  

“ 女兒出生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母親,正如我沒有想過我會和鄉村、自然有什麼關係。  

我以前覺得自己是絕對的CITY GIRL,參與土地運動、向生活館訂菜,已經是我最接近土地的時刻。但宇宙就是會給你這樣的機會,去嘗試你完全未知的領域,孩子來了,我們決定搬了進林村,每天可以看到山巒和樹,連風都帶有翠綠的顏色,有時候就能忘了育兒的疲累。漸漸地我也希望小孩能從小接觸泥土,認識自然。  

我希望和小孩一同發現世間各種驚奇事物,學習耐性,慢慢等待,像等待一粒種子發芽成苗一樣。我希望和KidsClub的孩子們一起試驗以自然作為課室,在大地、孩子與亂世中摸索仍有什麼自由生活的可能。 ” 


教學團隊

歐穎思 - Vancy EE

畢業於中文大學音樂系,曾於特殊學校任教。成長過程中常有音樂伴隨,小時候開口唱歌比說話多。除了音樂,近年因著自己的孩子開始認識並愛上繪本,並於綠腳丫及百好繪本士多嘗試組織繪本相關活動。

看見不同的家庭與小孩同樣能享受音樂與繪本帶來的愉悅,看見繪本與音樂結合的力量,決心努力以「音」播「樂」。

鄭凱靈 - Hoiling Cheng

自小喜愛昆蟲,近年熱衷看飛蛾,對毛蟲的生命史尤為著迷,於2017年修讀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碩士課程,曾於嘉道理農場帶領飛蛾導賞。現為嗚鴉自然教室創辦人。  

Rachel Chak @ 大地小孩

曾在本地時裝雜誌及廣告公司擔任形象指導、設計及美術指導,及後熱衷於設計及藝術教育,在香港理工大學藝術及設計教育系一級榮譽畢業。

畢業後於本地九大藝術團之一的劇團工作,負責設計、項目統籌及開托兒童藝術及美感教育課程。現為全職媽媽及大地小孩創辦人,志力推動大自然美感教育。

陽仔 - 廚師

製作素食多年。曾於豆腐廠任職,跟隨卅多年傳統豆腐師傅製作有機鹽滷豆腐。相信與飲食相關的議題與人類關係密不可分;相信追尋食材/食物背後的故事能更靠近正在生活的現實;相信不時不食、身土不二;相信資本帶來的方便讓人(和自己)難以割捨;相信烹飪有由原材料開始製作的必要;相信最緊要新鮮;相信食飽先有力;相信盡做。

何叔叔

二十年以上務農經驗。養貓養狗整水電泥水煮大鑊飯造衫開重型車加人情世故,幾近全能。生活館農夫好榜樣。

關朗曦 - Matthew Kwan

六歲開始喜歡觀鳥,2012年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畢業後一直從事藝術及攝影教育工作,2016年成為「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畫的藝術導師,近年亦為香港觀鳥會擔任「香港鳥類生態藝術工作坊」導師,結合保育和攝影創作,現為嗚鴉自然教室創辦人。

黎慧儀 - Monti

又名蘑菇,從事環境藝術創作,藝術教育工作,也是農夫。經常出沒於大小村落,視耕種為修行和創作養分,喜以創作把村、地、人、情聯繫起來。愛觀察作物成長,雖然偶有歉收,卻享受由艱辛的種植過程中累積而成的幸福。

Jimmy Leung

小時候隨父母遷入粉嶺務農,城市的小孩游走田園山野,享受各種自然帶來的恩惠。從果樹隨手摘下剛熟的石榴、荔枝、黄皮,田裡各種當造合時新鮮蔬菜,每天早上收集還有微溫的雞蛋。

自家沒有種的,就跟鄰居交換其他,食材總是充滿生命力。由於父母忙於生活,除早、午、晚三餐,其餘要吃就要自己動手,從細就訓練有素。隨時間一點一滴地累績,慢慢醞釀出對自然美的觀念,成為日後在藝術及烹飪創作上的基石,展現以自然啟發的形丶色、味、美。

在英國修讀平面設計,回港後從事影片發行公司美術總監及品牌創立等工作。為了探索自我内在,2000年開始繪畫創作,喜愛抽像藝術,自然風景等主題,並透過繪畫過程體會身心平靜。

直至兒子出生後對素食烹調及選擇健康食材更為注重,著手研究用原味及簡單烹調方法呈現出今人驚喜的素菜。近年從事藝術及兒童教育工作,與不同團體合作開辨自然藝術、素食及天然素材手功等相關課程。

應亮

電影導演和大學講師,作品曾獲盧卡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等。他也是三位小孩的爸爸,亦正學習耕種,有興趣兒童心理學和遊戲治療,也是一名「日本繪本故事導師」。


農夫團隊

劉建華

搞過當代藝街,覺得務虛的多,歸田務農聽落夢幻得嚟卻踏實得多;在菜園村生活館耕作班起始學習,繼而搬入八鄉在生活館持續進修。

勞麗麗

於生活館學習耕種。喜歡貓、和食、煮食、發酵及藝術創作。

Rita Wong

喜歡和泥土合作,喜歡順着大自然、不必對抗的permacul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