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
1. 觀察與互動
生活KidsClub 經營一個永遠進行式的空間,通過觀察小孩的需要,與他們互動交流,發現他們的喜好和習性,讓孩子的想法豐富和完善我們的空間。我們歡迎所有有想法的大人和小孩,和我們一同建設、勞動,在香港的鄉郊建立一個屬於彼此的自然樂園。
2. 耕作是自然的回饋
吃是每日必不可少之事,同樣地,耕作也應為為生活必須的部分。我們在田裡種植水稻、建設小型的家庭式菜園,在家的陽台和窗邊種植小型香草,通過種植得知食物的來源、生命的發展,以自己一小步對地球盡一點責任。自然以作物回饋我們的勞動,每一口飯菜都飽滿著對自然的感激。
3. 善用資源
現代生活消費過盛、物質過豐,與其用大量玩具來填補小孩的閒暇,不如創造玩耍的空間和經驗。路邊的卡板、從天而降的雨水、樹底的落葉,通通都成為建設樂園的材料,通過收集、重用、再造,把別人眼中的廢物,在孩子的創意下化有趣的玩意。
4. 減廢生活
沒有無用,視乎如何運用。發掘垃圾的價值,通過煮食和種植,與孩子一同學習植物不同部份的用途及廚餘分類,並將之回歸自然,重新成為種植的養份。孩子不合穿,不再玩的玩具,也可以通過社區交換,來延續物件的生命,物盡其用,減少浪費。
5. 生活就是最大的學習
社會上習慣把教育和學習分成不同的學科,數理文商、藝術體育,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繫薄弱,學科成績與生活技能割裂。與其說生活需要不同領域的知識,不如說生活就是最大的學問,在田裡耕種、收割煮食、唱歌跳舞、觀察並且發現天文、地理、化學、生物、經濟、社會、歷史、哲學種種知識之間的有機關係。
6. 放慢腳步與孩子一同成長
成人的耐性很短,節奏很急速,時時催迫孩子追隨自己的步伐。但成長有其節奏,需要漫長的時間,世間的萬事萬物皆需要時間發展。放慢成人的腳步,與孩子同行,無所事事、漫無目的,在充裕的時間裡探索孩子的興趣和建立他們的自我感。孩子和成人互相成為對方不同面向的導師,造就更理想的生活環境。
7. 擁抱孩子的古怪
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不可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不同的小孩。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很古怪,這不過因爲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價,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一面,擁抱古怪,發揮他們的長處,尊重他們的個性。有如生態,越多元越韌性越高。
8. 成人不一定是對的
種植有趣的地方在於,一分耕耘,不一定是有一分收穫,即使所有的步驟都做對了,但豐收的條件包括天時地利,養育小孩也是一樣,沒有必勝的秘笈,也沒有絕對的原則。成人要放下優越的身分,時刻觀察小孩的行為,因應成長的不同階段,勇於靈活改變。童言無忌,成人願意接受挑戰嗎?